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这些交子“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交子的面值,要到具体使用时,临时填写。持币者到“交子铺”交纳现钱,交子铺如数在交子上填写贯数,然后交给持币者。以后,交子持有者可以到任何一个有联系的交子铺,将交子兑换成现钱,不过在兑换时每贯要多交30文,作为手续费。交子的使用,免除了人们特别是商人肩挑车载负铁钱到处奔波之苦,便利了商品的交换。
由十几户富商创办的交子,无力解决纸币伪造的问题,又因为经济力量薄弱而难以维持信用,伪造交子和交子无法兑现的案件时有发生。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官府在成都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将交子改为官营,从此纸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官营交子,票面规整,自1贯至10贯,每张都有固定价值。每三年发行一界(期),每界款额为125.63万贯,以36万贯铁钱为后备钱。这就解决了伪造和无法兑现的问题。界满时,制造新交子,换去旧交子。商民向官府以旧换新时,每贯需缴纳纸墨费30文。如果界满而未及时调换,过期的旧交子便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
南宋时,采矿业逐渐衰落,铜钱铸造额大减。加上对外贸易,铜钱大量外流。南宋政府为了应付铜钱短缺的局面,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在杭州设立了“行在会子务”,正式在东南各路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三等,与铜钱同时流通。后来为了流通的方便,又增印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三种票面。规定以三年为一界,每界1000万贯为额,每界都以旧换新,称为“东南会子”。纸币在南宋时成为一种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普遍行使于东南诸路,还出现了钱引、东南会子、淮交、湖会等众多纸币形态。宋代纸币的发明、官方化及广泛使用对于宋及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