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

景德镇:三连粉盒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昌南瓷器自古就以材质优良驰名世界。据说,当时作为东西方世界贸易的中间人──阿拉伯商人,询问中国商人昌南瓷器从什么国家来,由于言语不通,中国商人以为阿拉伯商人询问昌南瓷器从什么地方来,就回答道“昌南”,因此阿拉伯商人以为昌南瓷器是从一个叫“昌南”的国家来的,在不断讹传下“昌南”音变成“China”,而瓷器是当时西方世界人士认识东方世界的少数凭物之一,所以西方世界人士就把瓷器联想到他们心中的那个东方国度(实载代指当时的“中国“)称为“China”,后来并引申到连瓷器也称为“China”。
  后来到南宋时期,昌南瓷器凭其材质优良,获时任皇帝宋真宗征为御用瓷器──所有瓷器产品谨供朝廷使用,并以其年号把昌南镇重新命名为景德镇,以彰显昌南镇瓷器产品在南宋朝廷的地位。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芝龙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到十九世纪(清末),景德镇正式立镇。1953年,景德镇成为江西省辖市,命名为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