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辽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也是不断,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兵20万大举南下攻宋,以统军使萧挞凛、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前锋。二十二日,萧挞凛与圣宗、萧太后合兵攻定州(今河北定州)。北方州县频频告急,宰相寇准请宋真宗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真宗犹豫不决,令朝议此事。参知政事王钦若密请真宗南下金陵(今江苏南京);签枢密院事陈尧叟则建议起驾到成都;寇准坚请立即亲征,真宗最后采纳另一宰相毕士安亲征当在仲冬的建议。十月,辽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等地不克,转攻瀛州(今河北河间)。辽军阵亡3万余人,终未攻取,不得不撤军。萧挞凛率师攻下祁州(今河北安国)。十一月,辽将耶律课里败宋军于洺州(今河北永年东),萧观音奴等攻克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极力促使下,终于决定亲征。与此同时,辽师进逼澶州,从三面围城。宋将李继隆等分伏强弩,控制要害。辽将萧挞凛自恃骁勇,以轻骑临阵督战,被宋军弓箭射中而死,辽军气势受挫。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两军在交战中各有胜负。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至此辽军损兵折将,再加上孤军深入,在战场上难以达到目的,宋朝则急欲辽撤兵,不敢与辽军决战,因而双方互派使者,加紧议和,经过几次交涉,双方于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立下盟约: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辽撤军时,宋军不得沿途进行袭击。互换盟书后,辽军撤退,宋真宗亦回京师。因该盟约订立于澶州城下,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之间117年内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互交流提供了条件。
仁宗、英宗统治下的四十几年间,是宋朝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统治集团日益衰弱腐朽的时期,与辽之间的战事虽告一段落,但西北方又出现了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在东北出现了由女真人建立的金,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对北宋构成了威胁。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兵进攻北宋,太原、真定相继失守后,十一月中旬,西、东两路金军分别渡过黄河。钦宗君臣听到金兵渡河向开封进军的消息后,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所为。十二月初二,钦宗奉上降表,正式向金投降。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宗翰带着被俘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钦宗和赵氏皇子、皇孙、后妃、宫女等400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归金朝。金军离开开封时,还把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薄等仪杖法物、宫中用品,太清楼、秘阁、三馆所藏图书连同内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搜刮一空,席卷而去。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