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封建制国家。在北朝就开始有了契丹的记载,契丹在地理上更接近于中原,开化早。契丹族汉化完全是主动的,积极的,不受限制的。契丹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法律、货币、信仰。契丹人是豪爽有度量的民族。阿保机,耶律德光都豁达大度、远见卓识、择善而从,对新的地域,采行互相提携的两元政策(一国两治)。唐末华北居民不堪刘仁恭父子的暴虐,相率出关,逃入契丹。阿保机广事收容,使开垦荒地,植谷种菜,建立城邑,使为己用。辽国专门对汉人开设了进士科,契丹人和汉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唐末河北地区本已沾染胡化,契丹与汉人又素无世仇深恨,致使契丹与华北汉族和谐共处。辽国不止是契丹人的祖国而且也是华北众多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祖国。辽国的统治分北院与南院。北院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畜牧为基本的生产方式,南院汉人与渤海人民住地以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因俗而治,得其直矣!”
契丹人认为他们是炎帝的后代。所以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的正宗继承人,公元936年契丹灭后唐。公元947年,又攻灭后晋,占领开封,在开封改国号为辽,大封群臣,自开封以“北朝”自称。掠中原皇朝经典、册籍等北上,把晋国的宫女、宦官、百工等作为奴隶掳走,连同晋宫的财宝,运回上京。辽称后来的宋为“南朝”。后来宋人也有称辽为“北朝”。辽并不象其它的少数民族政权那样,企图以胡化汉,而是主动接触汉族文化。辽太祖及其子辈都非常羡慕中原文化,他们按照唐制设立了南院官署,给俘获的汉人土地,让他们垦荒,在今辽宁及内蒙东部建立了数十州县,并拜祭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还把后族姓氏改为萧,皇族耶律氏兼姓刘氏。其官服与唐朝一样。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随身携带数十卷汉族书籍,还起了个汉名李赞华。他们继承了先辈的汉化思想,把自己看成唐朝的继承者,推广汉文化,并在西域设立了北庭等都护府。契丹并不抗拒汉化,所以更容易被汉化。尤其是在和大宋王朝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成为兄弟之邦后。契丹更是大力推行汉化。契丹的科举完全仿汉制。宋仁宗去世的讣告送到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到耶律洪基时,契丹人与汉人已没什么区别了,甚至连契丹语都不会说了。所以辽亡后不久契丹民族就消失了。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祖父匀德实“相地利以教民耕”,是契丹人有农业生产的开始。圣宗时耶律唐古因在胪朐河“督耕稼”有方,被调屯镇州(治所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东青托罗盖古城),“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由于辽圣宗积极倡导农业,经过兴宗、道宗两朝,契丹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其间,因粮食有余,东京道和上京道的50余城以及“沿边诸州”,都设立了储粮备缺的“和籴仓”,每仓大略储粮有“二三十万硕”。《辽史•食货志》“道宗初年……辽之农谷至是为盛。而东京如咸、信、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硕,虽累兵兴,未尝用乏。”由此可见辽国农业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