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古墓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原东沙布台乡境内宝山村的一个山脚下,村民在灌溉农田时无意间发现。按墓中题记,墓主下葬于天赞二年(公元923年),是有纪年以来最好的契丹贵族墓葬。据当地老年人讲,老辈口语相传他们就是守幕者的后人,但因年代久远,已经不知墓室的具体方位。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村民挖大口井,曾经在附近掘出一对石门,有人意图打开古墓,但害怕墓道里暗设机关,因而作罢,这一契丹文化瑰宝才得意保存至尽并重见天日。
考古工作者对宝山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室内部极尽华丽,石砌墓室高1.96米、宽2.45米。墓室以砖石砌成,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石方等组成,造型独特。墓室及石方除彩绘装饰外,还绘满壁画及诗词、题记,表现各类人物46个,反映当时契丹贵族的日常生活及神话故事,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其中“牵马图、降真图、高逸图、厅堂图、寄锦图、使仆图、史仆图”等,画面或写实,或渲染,着色艳丽,技法高超,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绘画艺术风格,又反映出五代时期的新变化,系统地展现了辽初绘画艺术成就,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绘画艺术有很大价值。壁画中反映的建筑、园林、家具、陈设、服饰等均包含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相关研究的珍贵史料。宝山壁画墓被挖掘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日、美、德、加、英、韩国的文化专家专程来此进行过文化考察,举办文化研讨会,对宝山壁画给与高度评价。
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出的表现了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幸事。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1994年宝山古幕壁画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