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史载,上京为辽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水草便畜牧。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敖汉旗东部)称帝建辽,918年命礼部尚书康默记充当版筑使建都城,仅百日便初具规模,名曰皇都。辽太祖死后,太宗即位继续营建皇都。938年,太宗改皇都为上京并设临潢府。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为皇族居所;南名汉城,为汉族人居所。两城相连呈“日”字形。两城建筑与布局是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4年。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金时将上京改为北京临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渐废弃。皇城内现存石刻观音、龟形碑座各一具,附属建筑有南北二塔。现皇城内仍遗存皇城残墙、雕花柱础、石刻观音像及大量珍贵的地下文物等。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的辽上京遗址,经过近几个月的发掘,皇城南半部分城墙地表以上结构基本清晰,地表以下部分正在发掘之中。据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塔拉介绍,2002年以来,他们组织考古人员在辽上京遗址外围部分开始测量、钻探和试掘,确定了汉城、皇城东门和南部城墙等3个试掘点。通过对土样的分析和城墙显示的结构痕迹,初步认定,南部城墙底宽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为10米多。墙体结构为内外3层的板筑结构,特别表现为底部土层薄而密集,越往高处土层越厚,最厚处可达20米左右。由于城体保存尚好,清晰可见筑墙时夯窝的痕迹,每平方米有270多个,十分坚固。
  为保护好辽上京遗址,巴林左旗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较为详细的科学记录档案,并建起了辽上京遗址防洪大堤,但由于沙里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滚动剧烈,仅从1990年到现在河床就滚动了162米,严重威胁遗址安全。
  据巴林左旗文化局局长桑雨慧介绍,沙里河原本在汉城外山脚下流过,目前河流改道已经进入遗址,并滚动至上京皇城、汉城之间,对皇城危害甚大。目前已有40多户居民房子盖到汉城城墙遗址上,同时,303国道南北横穿遗址、城镇污水通过遗址排入河道,这些都给遗址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上千年来保护较好的辽上京遗址,如果在今天被毁,将留下千年遗憾。
  辽上京遗址1961年3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2002年3月13日辽上京保护规则通过了国家级专家鉴定,并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实施。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辽上京遗址保护规划》已在北京经过国家级专家论证通过,待规划批复后,将逐步全面启动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