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钱

铁钱铁钱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中国铸行铁钱的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铁钱的流通,较青铜及其他货币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商品货币的关系,更能反映诸行用铁钱的封建政权对币制的变革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铁钱是以青铜铸币为主币的中国封建社会货币与商品经济的矛盾相对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但不同的时期,铁钱产生的原因,亦有其特殊性。如汉代产生铁钱的直接原因是私铸谋利;而宋代则表现为铜铸币无法满足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清朝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滇铜北运受阻,政府发生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困难。
  早期铁钱,即其在铸币恶劣、流通状况恶化的条件下“创新”的产物。后来,至南朝梁朝,由于铜钱币制的破坏,政府索性以铁钱代之,使铁钱跨上了法币的阶梯。唐以后,封建社会发展至鼎盛时期,商品货币贸易的发达,造成了严重的“铜荒”、“钱荒”,加之铜钱外流及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长期持续存在,铁钱便因此而得以兴旺发展,敲开了中国铸行铁钱鼎盛时期之门。商品经济的发展,本应创造出优越于铜铸币的货币,但中国却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时候,大行铁钱,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不平衡,说明封建政治、军事对其币制政策的制定有强大的干预力量,说明自然经济仍处于国家经济的主导地位,小商品交换仍为商品贸易的主要形式。尽管如此,笨重值低的铁钱仍阻碍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于是,在信用、契约关系日见发达的情形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早产了。纸币产生的根源既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又与宋代币制对铁钱在一定区域内的放任、强行使用有关。封建社会小商品生产的不稳定造成了商业的不稳定,二者又共同导致了其币制的混乱与流通波动频率的难以估测,酿成了铁钱流通时间的间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