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寺,位于开封城内自由路西段路北,是我国着名的佛教寺院,禅宗胜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国寺的名称,始于唐朝,现在的相国寺是清朝重建后又修葺的。
据《如梦录》记载,相国寺这个地方原是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兴建一座信陵亭,名为信陵坊。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兴建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初这里成了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
唐长安元年(701年)名僧慧云从南方来到开封,用募化来的钱买下郑景的住宅和花园,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兴建寺院,并根据施工中从地下挖出的北齐建国寺旧碑,又命名为建国寺,同时将募铸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弥勒佛铜像安置寺中。建国寺重建时,唐睿宗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就是相国寺的来历。唐代的相国寺,虽是初创,但由于是皇帝赐名,故声誉很高。唐代时的相国寺里有许多著名壁画,其中大画家吴道子、石抱玉、智俨和尚、杨惠大师都曾在此留下佳作。
唐代相国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日本僧人空海就曾在相国寺居住过。空海在中国专门学习佛法和文字,后来他用中国汉字的草体偏旁创造了平假名。
宋代,相国寺被封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获得皇帝亲赐封号荣誉。北宋时期,是相国寺最繁盛的一个阶段。宋太祖派大将曹翰征南唐打下江州(今江西九江),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五百个铜罗汉放到相国寺里。宋太宗晚年对相国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后,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寺容改观。当时文人画家等都在此留下过优秀作品。宋代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可见相国寺热闹非凡。
北宋时代,相国寺不仅是全国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国际佛教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僧侣都到相国寺参拜和学习佛法。宋太祖时,出家为僧的天竺(今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到中国后,曾在相国寺进行佛教活动,并将相国寺的盛况写入自己的著作。宋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崔思训曾带几名画家到中国,将相国寺的全部壁画临摹回国。宋徽宗时,曾将宋太宗写的“大相国寺”匾额赠送朝鲜使者带回国。可见相国寺在当时曾促进了佛教传播,增进了中外交往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