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寺


相国寺在金代和元代由于战乱严重损毁,逐渐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朱元璋又当过和尚、重视佛教,故对相国寺多次重修,所以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将相国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灌淹开封城,相国寺变成一片废墟。
  清朝初年,在相国寺旧址废墟上重建寺院。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堤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遭到严重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相国寺经过多次修葺,面貌焕然一新。今日寺内古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正门、二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共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东侧是东厢房(即东阁,或称观音阁),西侧是西厢房(即西阁,或称地藏阁)。整个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正门的楼牌上写着“相国寺”三字,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古雅大方。
  相国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八角琉璃殿,俗称罗汉殿。这座建筑分内外两部分,外面是一座环绕中间院落呈圆周形的八角殿,院子中心是一座比四周环形建筑高的八角琉璃亭,亭顶立有近两米高的铜宝瓶,亭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近年来新塑造的五百罗汉,个个神形兼备,明光闪亮,引人入神,反映了当代雕塑艺术的新水平。藏经楼高16.66米,上层斗拱为明代建筑风格,下层周围有出厦游廊,四周有雕栏,气势宏伟。在寺内正门与天文殿之间的东侧有钟亭,亭内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铸造的巨大铜钟。传说此钟在霜天敲击发“嗡嗡”洪亮之声传得最远,所以“相国霜钟”是旧汴京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