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黄河”始终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古代的历史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丰富的水源,优良的耕种条件和集聚的人口,使黄河流域的发展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从远古到西晋,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与之相对应,我国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确立初期的战国、秦、汉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同时,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但是由于北方的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加上曹魏政权重视经济发展,加上后来蜀汉和孙吴的衰落,这一时期的北方仍然掌握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但是从东晋南朝到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逐渐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一阶段: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政权更替。相对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言,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人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隋唐五代——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