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飞速发展。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第三阶段:南宋——经济南移最终完成。
  南宋时期,北方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大量的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调整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二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