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它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意,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都很大。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莺莺传》讲述了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相爱、相约、相许,后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崔莺莺,这样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西厢记》除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强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外,还在体制上有的新的突破:第一,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第二,《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开创多人主唱的先河,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