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自古以制瓷而闻名天下,那里有得天独厚的烧窑条件。
1278年,元朝的蒙古族大军在击溃了南宋军队后,一路南下,攻城略地,夺取江西景德镇,随即在景德镇建立了浮梁瓷局。所谓浮梁瓷局,就是用来负责烧造朝廷所需瓷器的官窑,它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设立在景德镇的督陶机构。
那时的景德镇以青白瓷的烧制最为著名。元人崇尚白色,但是对于青白瓷,却不是特别满意。他们希望景德镇能烧造出一种更适合元人的新型瓷器。
传说当时的浮梁瓷局,已成功地烧制出一种清新雅致的白釉瓷器,无奈由于画瓷胚的着色剂不和朝廷口味,所以每次烧制出来后,都被大量砸毁。正当人们为颜料问题苦思冥想的时候,一种名为钴的原料,随着元朝出征大军的凯旋,出现在众人面前。
钴是一种以蓝色为基调的着色剂。当景德镇的制瓷匠以钴作为色彩原料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再赋上一层透明的釉水,经高温还原焰一次性烧成时,他们惊喜地发现一种新的彩瓷随之诞生,这就是白釉蓝花的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打破了以往青瓷、白瓷等只靠釉面装饰,或在胎上刻、划、印、剔的装饰局限。以雅洁深沉的蓝色,通体线条的粗细疏密来描绘图案,青白相映,幽靓苍翠,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景德镇陶瓷馆的镇馆之宝,属于元代晚期制品。它高约42.5厘米,口径5.4厘米,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所以取名梅瓶,是元朝最为典型器形。
梅瓶白釉泛青,器身自上而下有五层圈带纹饰。肩上部在复莲内画八宝纹,腹部周身绘满缠枝牡丹青花图案,紧接着是一条较窄的卷草边饰。下腹是仰莲如意纹。整个器物层次多,纹饰满,显露出一种壮美的情趣。
根据出土文物来看,青花这种特殊的工艺手法,起源于唐朝,但是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在元代,再经历明清两代直至现在,700年多年来,长盛不衰。
元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纹饰丰富多样,设色鲜明别致,器型沧雅隽古,演绎出五千年中华陶瓷文明的博大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