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了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亡时期。这一时期的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着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其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尤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成就最高。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而马致远的创作则题材宽泛,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人化、专业化全面过渡,进而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业,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易懂通俗,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