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即罗马公教(在我国称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在我国称为“基督教”“耶稣教”),于不同时期传入我国,并得到传播。
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与当时作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正统派分裂后,日渐向东传播,约5-6世纪经叙利亚人从波斯传入中国新疆,7世纪中叶传入内地,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
基督教二度传华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也里可温,蒙古语,希伯来文上帝的转音,故也里可温教,就是“上帝教”或“信奉上帝的人”。
元朝也里可温教主要有两个宗派,即“景教”及“罗马天主教”。时人皆用“也理可温”教徒称之。
景教
唐朝覆亡后,景教于中土上消失,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信奉者,甚至全部族皆信奉。如:蒙古族的克烈、乃蛮、蔑里乞及汪古、畏吴儿族等皆信奉景教,另外还有些色目人。
虽然蒙古人有他们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但由于其文化体系尚在归纳统整,故宗教的排他性不强,加上帝国幅员广大,统辖的民族又多,必须推行宗教宽容政策。于是很多不同的宗教都得以在帝国的范围内传播。景教因之而在元朝复兴起来。元成宗(1229年—1240年)及一些元代皇帝在位期间,赐予景教徒不服兵役、不纳赋税的特权。且专门设置崇福司,负责掌管也里可温寺院、主教、司铎同修士的祭祀和日常生活等事。而也里可温也为元王朝及其统治阶层祝寿祈福,双方相处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