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拴马桩位于呼伦湖西岸,距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38公里,离满洲里市88公里,是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南临一湖碧水,放眼望去,石壁嶙峋峭拔,光滑如刀削;北、东面呈陡坡,下临湖湾,只有西部为缓坡与湖岸相连,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凉亭。在山崖东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约10米、周长20多米的柱石突兀而立,柱石呈不规则形,上细下粗,石纹条条,纵横交错。
传说,一年冬天,成吉思汗在与世仇塔塔尔部征战时,率百余轻骑袭击塔塔尔部。不想塔塔人早有准备。一场激战,成吉思汗只剩十人,自呼伦湖北岸撤退,塔塔尔人紧追不舍。乘着夜幕的掩护,成吉思汗一行到了湖的西北岸,岸边是一道陡崖。后面塔塔尔人的追兵越来越近。成吉思汗见陡崖前30余米处有一不规则形石柱立在冰面上,是绝好隐身之处,便令手下八人向西撤退,引开塔塔尔追兵。他和一随从下马,从蒙古袍上扯下羊皮,包住坐骑的马蹄,从西坡上冰,到湖中冰上的石柱后隐藏起来。
刹那间,追兵已到湖畔,见脚下是一个20余米的陡崖,湖中立有一柱石,并无一个人影。这时只听到西边有喊叫声,这是成吉思汗的部下为吸引追兵所为。塔塔尔人随即挥马向西追去,湖畔又恢复了寂静。寒风凛冽,湖中柱石为成吉思汗二人遮挡着猛烈的北风。征战一天的成吉思汗这才感到饥寒交迫,十分疲惫。他将紧攥着的马缰绳拴到了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同随从紧紧依偎在一起,吃了几块熟牛肉干,吞了几把雪,便打起瞌睡。
东方露出鱼肚白时,随从将成吉思汗唤醒。恢复了体力的成吉思汗望着为他遮风挡寒和拴马的桩石,双手合掌,面对柱石道:“湖中柱石,救我一命,待成大业,再行拜祭!”说罢,和随从牵马上岸,解下马蹄上包着的羊皮,向驻地克鲁伦河畔飞驰而去。
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把他心爱的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柱石因此得名“成吉思汗拴马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