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1215年—1294年),元世祖,元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之孙,和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可谓雄才大略,文武全才。
1251年,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讨大理,迅速平息了那里的叛乱,其军事才华初显峥嵘。1260年长兄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其政治抱负得以初步实现。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1272年迁都元大都(今北京)。随后即举兵南下,直至1279年灭南宋,完成了其祖父成吉思汗一统江山的宏愿。
忽必烈对汉文化多有研习和借鉴,很早他就起用了一批汉族幕僚,这对他日后治理国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政之后,他仿照汉族前代吏治设立了以中书省为最高机构的完整的国家行政架构;他任用了大量的汉族文人出任重要官职;他组织创建了蒙古文字。忽必烈还非常重视农业,他亲自组织编写了《农桑辑要》执导全国的农业生产。1294年忽必烈逝世。
忽必烈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版图。
忽必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该政策的方位是取决于人们把忽必烈看成(或者他自认为)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大汗呢,还是把他看成中国历代王朝的继承者、天子呢。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在原则上(如果不是在现实中)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帝国精神上的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统治的继承人,他坚持不断地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从,每一块大封地都成为一个自治汗国。为强制使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作出这种服从,他的一生是在蒙古的战争中度过的。波斯对他来说只是他的帝国的一个省,那儿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统治。在他的眼中,波斯汗——旭烈兀(1256年-1265年在位)、阿八哈(1265年-1281年在位)和阿鲁浑(1284年-1291年在位)——只是一些从属的汗,即高级总督伊儿汗,他们要得到他的任命,并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忽必烈这个拥有全中国的人,原则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属俄罗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实上的宗主,确实如马可•波罗所说,是真正的“大君主”,“从亚当时代至今,世界上曾有过的、统治着人民、土地和财富的最强大的君主”。宋朝灭亡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之后,他也完成了对人们头脑的征服,他想获得的最伟大的名声也许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国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国的人”。
交通问题,对这个庞大帝国的行政和物资供应是如此重要,受到了他的密切关注。他修复帝国道路,并在可能栽种的道路两旁种上树遮阳,在每隔一定的距离上建商旅客栈。20多万匹马分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邮政。为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他修复和开通了大运河,使大米经运河从中国中部运往都城。为了备荒,他恢复了国家控粮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中国很早就制订起来,在北宋统治时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还组织了公众救济。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号召建医院。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国行政传统的影响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头脑中还受到佛教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显然很强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济3万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