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

蒙哥系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蒙哥”,蒙古语意为“长生”。1235年—1240年,奉窝阔台命,与拔都、贵由西征,屡立战功。贵由汗去世后,宗王在汗位继承上发生争议。
  拔都以宗长身份首推蒙哥为大汗继承人。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于是拔都派弟别儿哥率军卫蒙哥东还,并定于来年在斡难河(蒙古鄂嫩河)、怯绿连河(蒙古克鲁伦河)召开大会。窝阔台系诸宗王拒不赴会。拔都不顾他们的抵制,于1251年夏,在阔帖兀蒙哥汗阿阑(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地,今蒙古温都尔汗西南克鲁伦河与臣赫尔河会流处西)举行大会,拥蒙哥即大汗位。随即将反叛的窝阔台系诸王一一处死。蒙哥登大汗位,委其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宜。颁发政令,革除前朝弊政。1252年,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也古征高丽。1253年,遣弟旭烈兀西征,塔塔儿带撒里等征欣都思(印度)、怯失迷儿(克什米尔)等国。
  1256年诸王会议决定大举伐南宋。蒙哥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自率主力入四川。1259年二月,蒙哥率全军渡鸡爪滩,至石子山,猛攻钓鱼山(今重庆合川东),因宋将王坚恃险坚守,屡攻不克。天气暑湿,军中疫疠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七月逝世于钓鱼山。后追谥桓肃皇帝,庙号宪宗。 蒙哥即位时43岁,他是继成吉思汗之后杰出的蒙古大汗。蒙哥沉默寡言、不好侈靡和狂饮暴食,唯一的乐趣是打猎。他使札撒和祖辈的戒律恢复其原来的严厉性。他是一位能干的领袖和严厉而公正的管理者(他支付了他的前辈们签字而未付款的大量票据),他是一位头脑冷静、有理智的政治家,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因此,他完全恢复了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强有力的机器。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他的种族特征(他的继承者忽必烈也是如此),他加强了行政管理机构,把蒙古帝国建设成为一个正规的大国。在他统治初期,他对拔都的感恩(实际是拔都使他当上了皇帝)即使不是在法律上,那么也是在事实上导致了一种权力的分裂,正如巴托尔德所指出的,实际上拔都由于这种权力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内实行独立统治。但拔都的去世(最迟于1255年)又一次使蒙哥成为蒙古世界的唯一强大的君主。各个兀鲁思,或者说成吉思汗诸封地上的首领们认为他们有权享受免税权,或者是与中央政权的代理人一起分享国家的税收。蒙哥禁止了这些做法。显然,如果他活得更长久些,或者如果他的继承者继续执行他的政策的话,那么,蒙古帝国就不会分裂为中国、突厥斯坦、波斯、俄罗斯这四个汗国,而将继续是一个比较统一的国家。蒙哥是由信仰聂思托里安教的母亲、克烈部公主唆鲁禾帖尼抚养大的,他倾向聂思托里安教信仰。他挑选了克烈部人、聂思托里安教徒孛鲁合为丞相。但是,他也倾向于佛教和道教。1251年—1252年间,他任命一位道教首领和佛教国师作他的贴身随从,前者是李志常道士,后者是来自西土的那摩喇嘛。最初,李志常最得蒙哥恩宠。
  1255年,蒙哥出席了在和林举行的、佛教僧侣那摩和一些道士们展开的辩论会。1256年,在哈拉和林他的宫中举行了一次佛教会议。他对卢布鲁克说:“一切宗教犹如手的五指。”但对佛教徒他说:“佛门如掌,余皆如指。”确实,在保持道士与佛教徒之间的平衡之后,蒙哥最终好像稍微倾向于支持佛教徒,特别是在1255年辩论会之后,会上道士们被指控传布伪经,歪曲佛教起源。总的说来,蒙古统治者利用各种宗教为其政治目的服务。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他把海云和尚作为佛教徒的首领派到佛教徒中,把同样献身于蒙古利益的人派到道士中去。蒙哥交给忽必烈的任务的确是一个挑战,他要率领蒙哥汗四支军队中的一支去征服南宋。如果蒙古人想要巩固对中国北方的控制,防止中国北方的民族主义者聚集在南方的旗帜下,他们就必须迫使南宋王朝投降。南宋的存在会使汉人觉得他们的民族还有救,因而对蒙古人的统治造成威胁。蒙哥也可能急于使他的军队兴奋起来,使他们有事可做,并保持他们的战斗力。因此他决定发动一场征服南方汉人的战役,而忽必烈将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蒙哥的计划引起了争论。他的一些将领表示反对,认为南方气候炎热,疾疫流行,暗示蒙古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会遭受更多损失,因为他们比较习惯凉爽的气候。批评者认为,蒙古军队会因为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而陷入战争泥潭。然而,蒙哥强硬地回应道,他希望完成他的先辈未竟的事业。他以此回答所有的反对声音,显示出征服南中国的强烈愿望。要战胜南宋,需要更先进的军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