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

元代西藏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曾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他是西藏萨迦人,他的家族在历史上从宝王建萨迦寺后叫“萨迦”。此后,这个家族的名声遍传各地。
  八思巴生于公元1235年。据说三岁时,便能讲“喜金刚修法”,措辞流畅,听众叹为稀有,因此大家就称他为八思巴(圣者)。四岁随萨迦班底达赴阿里的吉庄帕巴瓦底寺。九岁讲《喜金刚本续》,名声大震。十岁在拉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受沙弥戒,并从杰隆堪布听八思巴像受三百学处。后来忽必烈慕萨迦班底达的名声,通过西凉廓丹汗来邀请,八思巴及其弟金刚手随侍前往。十七岁在蒙古地区从萨迦班底达广闻显密之学,深得班底达嘉许,授予释迦金像和经铉,举行教主传法典礼,并将所有徒众托他摄授。班底达付法事毕即逝世。后经廓丹汗的介绍,十九岁的八思巴往晤忽必烈于潜邸,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传喜金刚四种灌顶。忽必烈感彼法恩,遂将西藏十三万户(前藏、后藏各六万户、延卓一万户)作为求密法的供养。此后七十多年间,萨迦派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全权。当时,他的一个好友西藏大学者奈塘正理剑对此表示不满,寄诗讥讽他:“嘎厦乌云障佛教,国王夺去众生乐。浊世沙门贪富贵,不悟此理非圣人。”读后,他亦作诗回答:“教有盛衰佛明训,有情安乐系自业。随类被机施教化,不解此理非学者。”那时,忽必烈对八思巴崇奉备至,打算下令使西藏各派教徒一律改从萨迦。八思巴加以谏阻,认为应该谕示各派依照自宗传承清净修学。又,当时以佛教观点批判老子化胡经,论破道士。二十一岁在蒙藏民族聚居区的交界处,从聂塘的名称狮子受具足戒。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尊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王,统天下教门。中统四年(1263年),八思巴辞元帝西归,不满一月,又被召还。
  至元年间,奉诏制蒙古字。即后世所传的八思巴文。这是一种拼音文字,但在形式上也可以写成大致的方块形,书写格式一般是从右到左,直行。制成之后,元朝廷曾借政治力量大力推行。有不少这种文字的钱币、碑刻、印刷品等文物流传至今。
  三十三岁再应元帝迎聘,为元帝灌顶,时元帝以西藏三部及一部汉族地区作供养,并献六角水晶章及册文,颁给帝师的封号。以后曾和许多汉族、印度学者校对佛经,深获元帝崇敬。四十三岁由世祖作施主,集七万康藏僧众,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寺举行有名的法轮泉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八思巴圆寂,享年四十六岁。元帝为建大窣(sù)堵波于京师。并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称号。
  他去世之后,元朝廷仍然念念不忘。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建帝师八思巴殿于大兴教寺,给钞万锭。延佑七年(1320年)诏各郡建帝师殿。英宗初即位,亦诏各郡建帝师八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建八思巴帝师寺于上都。泰定帝元年(1324年)图绘八思巴像十一幅,颁行各省,使据以塑像奉祀。元朝德辉重编的《百丈清规》里载有八思巴涅槃日的法会仪式和诵文。现在汉文大藏中保存八思巴的著述三种:1.《彰所知论》,系应真金太子启请而造,主要依据《起世》、《俱舍》等经论而写成。2.《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3.《根本说一切有部苾(bié)刍文习学略法》,曾译为维吾尔文字。
  八思巴的弟子很多,为汉族人士所悉知的有沙罗巴。沙罗巴西域积宁人,幼时即依八思巴剃染,习诸部灌顶法。又从其他上师广学显密诸法。善吐蕃语,兼解诸国文字。世祖命译汉地未备的经典,所译现存于大藏的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等。辞旨明晰,特赐“大辩广智”之号。此外,尼泊尔的雕塑师阿尼哥,是经八思巴的劝导而从之祝发受具的。并由八思巴把他带到北京,他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影响很大。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他设计并指挥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