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具体的编写人是孟祺 ,张文谦 、畅师文,苗好谦等人。
孟祺(1241年-1291年),字德卿,安徽宿县人,至元七年(1270年)出使高丽。回国后任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他是唯一在《农桑辑要》中署名的作者,不过也仅见于元刊本中,通过元刊本可以得知,书中重要的一篇短论“论九谷风土时月及苎麻木绵”及其它的一些篇目,系出自孟祺之手。考虑到大司农司当时只有孟祺和张文谦等人在工作,推测孟祺可能是本书初编的主要纂稿人,而张文谦则可能是本书的组织者,或主纂官。
张文谦至元七年任司农卿和大司农卿,主管大司农司工作,他曾主持制订过“农桑之制十四条”,对农业和农村工作有相当的认识。
畅师文曾经长期担任地方劝农官 ,地区遍及四川、陕西、江北、山东、河北等地,深知“教民种艺法”,并曾内调到翰林院工作,《元史》本传的记载,他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曾“上所纂《农桑辑要》书”,据此,有人认为畅师文是本书的作者之一,实际上,本书最初写作时,并没有他在内,至元二十三年所上之书,可能是经他修订再版的。
苗好谦的一生也主要是从事劝农工作,史载,苗好谦曾于至大二年(1309)任淮西廉访司佥事时,曾向朝廷献所著《种桑之法》。延祐三年(1316)以苗所到之处,栽桑皆有成效,于是将该法推广于全国各道,苗也因此被提拔为大司农丞,五年(1318)苗氏进所撰《栽桑图说》,由政府刊印一千部颁行各处。《农桑辑要》中的栽桑养蚕部分可能就是经苗氏之手修订再版的。
《农桑辑要》作为一部由政府出面所修订的农书,其出现与元代的重农劝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当时的一些蒙古族将领,提出将长城以内的新征服的地区的农田全部改为牧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最后采用了耶律楚材 的建议,奖励这些地方的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供纳赋税,这个办法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元代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即位,第二年便设置了专管农业的“劝农司”,后来又改为“司农司 ”,《农桑辑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司农司主持编写的,据该书“原序”说,“大司农司,不治他事,而专以劝课农桑为务,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司诸公,又虑夫田里之人,虽能勤身从事,而播殖之宜,蚕缫之节,或未得其术,则力劳而功寡,获约而不丰矣。于是,遍求古今所有农家之书,披阅参考,删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书,目曰《农桑辑要》。”原序的作者是翰林院大学士王磐,序题于至元十年(1273),因此,一般都将该年作为本书的成书年。但从王磐的序中可以看出,王磐的序是在“镂为版本,进呈毕,将以颁天下”的情况下,题于卷首的,因此,本书的成书年代还要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