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

最后,《农桑辑要》除了辑录了《齐民要术》和新添许多新的内容以外,还辑录了《士农必用》、《务本新书》、《四时类要》、《博闻录》、《韩氏直说》、《农桑要旨》和《种莳直说》等农书,由于这些农书的大多数现已失传,而只有通过《农桑辑要》的辑录,才能部分地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因此,本书在客观上取到了保留和传播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农桑辑要》问世以后,曾一再刊刻,早在元代就至少有三个刊本,首刊于至元年间,再版于延祐元年,三版情况不明。明代也有三个版本,一是明初刊本,藏于日本小岛氏宝素堂,著录于日本人澁江全善、森立之所著《经籍访古志》中。二是明张师说辑刊,陈无私订正的《田园经济丛书》本,著录于沈乾一《丛书书目汇编》中。三是明末胡文焕刊印的《格致丛书》本。清代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刊本,其后都是这个聚珍本的复刻本或排印本,总共有近二十种。198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石声汉校注的《农桑辑要校注》,即是以清乾隆间苏州府刻的“武英殿聚珍版”本为基础,整理校改作成的。
  元明时的刊本现已不多见,仅在上海图书馆存有一元代大字刻本孤本,这个本子已由上海图书馆影印出版,“通汇”所用的即是这个本子。它和常见的清代的刻本(即武英殿本)相比,有不少的优点。武英殿本的的祖本是《永乐大典》本,原书七卷,《大典》编者合并为二卷,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重新分为七卷,经这一合一分,出现一些错乱也就在所难免。而元刊大字本则是十足的原汁原味。对比之后就会发现,虽然殿本补正了元刻本的一些错脱,但殿本打乱了元刻的篇章体系,有的是割裂,将原来的一篇分为几篇,有的归并,将几篇合为一篇,有的是窜衍,有的是脱漏。还有严重的错脱。从中也就可以看出,元刊本的优越性。对此,1988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由缪启愉校释的《元刻农桑辑要校释》一书做了详细的说明。这也迄今为止,研究《农桑辑要》 最为详细的一本书。
  《农桑辑要》 的成书在元代初年,当时元代刚灭金,尚未统一南宋,所以它的内容仍然是以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而没有包括江南地区的水田农业技术在内,尽管当时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陈旉农书》(1149年),但《农桑辑要》却未能收录,这个缺陷在元代统一全国以后,就日益显露出来,四十多年后的王祯和鲁明善在亲自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发现了这个缺陷,并做了弥补,分别写出了《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这两本重要的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