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活在元朝初、中期,生卒年代不详。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后世只知道他做过两任县官:一次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做宣州旌德县(今安徽省旌德县)县尹,在任六年;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县尹。
  《农书》大约是他在做旌德县尹期间开始编写的,经过十几年时间,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刻印发行。大概在《农书》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
  《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它是我国第一部力图从全国范围对整个农业作系统全面论述的著作。《王祯农书》所涉及的地域包括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这也是以前农书:农书内页任何一部古农书所不及的。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农书》的第一部分《农桑通诀》,相当于农业总论。它概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起源和发展史,论述了发展农业、鼓励农桑、储粮备荒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农业生产经验,作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同时它对各种树木的种植和嫁接,马、牛、羊、猪和家禽的饲养以及养鱼等生产技术知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建国号为“大元”。他在未登大位前就已采纳耶律楚材等的建议,重视农业生产。登位后,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同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具体措施,设置农业管理机构和官员。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中统二年,立劝农司。至元七年(1278年),“特设司农司,劝课农桑,兴举水利,凡滋养栽种者皆附而行焉”(《元史•食货志》)。同年,又颁布劝农立社条规十四条。此外,还组织人编写和多次印发《农桑辑要》一书。元统一江南后,江南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东南地区北运大都的粮食逐年增加,最多时达到三百五十多万石。经济作物棉花这时已推广到淮河和长江流域。随着全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一部总结并指导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农书。而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记载总结的农业科技知识主要是北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王祯的《农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