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书

王祯《农书》对中国传统农学有重大贡献。关于写作时间,《农书•杂录》“造活字印书法”中称:“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方撰《农书》”;“后二年,予迁任信州永丰县是《农书》方成”;在“自序”中则记为“皇庆癸丑”。由此可知,《农书》始撰于他任旌德县尹时,到永丰县二年以后,即皇庆二年(1313年)才脱稿。明代和清代中期以前的官私书目都没有著录此书的元刻本,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书在永乐年间(1403年—1427年)被收入了《永乐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东布政使司根据一个抄本刻印,这可能是此书完整的最早刻本。万历二年(1574年),山东济南府章丘县县署又翻刻一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邓渼又据“嘉靖本”重刻,行款有了改变,插图略有删减,这刻本较稀见。在明代共刻过三次,三种刻本均为同一来源。清代中期以前,本书流传不多。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收入本书,称“库本”。“库本”比“明刻本”多一篇作者“自序”,书的次序和内容都有些出入。“武英殿聚珍板丛书”也收入了本书,这是清代的第一次印本,系据“库本”,参考“明刻本”改订的,有的地方甚至与这两个版本都不同,即后来流传很广的几种版本之祖本。晚清时,全国上下提倡“实学”,福建、广东、上海也都有翻刻。民国以后,有1924 年山东农业专科学校排印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收入“万有文库”。新中国建立后,有1956 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仍用“万有文库本”纸型,稍有修改。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王毓瑚校订本,文字以“库本”为主,用“嘉靖本”校补,并参考其他版本,此是迄今最好、也较接近《农书》原貌的本子。
  王祯的《农书》在中国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和江南水田农业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写成的。第二,《齐民要术》奠定了中国古代农学体系的基础,而《农书》,则是中国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比前者更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农器图谱》篇幅占《农书》的十分之八,把农具列为综合性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王祯开始的。此后的农书和其他书籍所记述的图绘农具多以此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