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简史

元朝的戏剧空前繁荣,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问世。马可波罗像元朝小说创作也是十分繁荣并波及此后的明、清两代。而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华优秀文学遗产,涌现出诸如马致远、马九皋、贯云石等散曲小令名家。
  元朝时期,不仅阿拉伯与波斯等中东地区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通过这些地区,欧洲与中国出现了重要的联系。国外的使者、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纷至沓来,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与伊本•白图泰。1266年,马可•波罗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即遣使臣随其西返,带去给罗马教皇的信,使臣因病阻隔于中途,信则被马可•波罗的父、叔二人辗转送达。数年之后,马可•波罗随二人东来,于1275年到达上都,向元世祖复命。此后马可•波罗遂留居中国达17年之久,还曾被委派为扬州官吏,并出使过一些国家。直到1291年,马可•波罗才离开他心爱的中国返回家乡威尼斯。后来,马可•波罗因参加威尼斯的对外战争而被俘入狱,乃于狱中口授其旅行经历,由他人记录成为《东方闻见录》,即《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情况都有极详细的描写,盛赞中国的繁荣、富庶与发达。该书的问世使西方人大开眼界,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马可•波罗以后,便是罗马天主教士接踵而来。意大利传教士约翰•孟德高维诺于1294年抵大都,建教堂三所,并用蒙古文翻译了基督教经典《新约全书》,后来还担任大都城区主教。孟德高维诺在中国前后居住将近30年。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白图泰先后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后,白图泰将他的游历笔录成书——《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被许多学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旅行家汪大渊,于1328—1332年和1334—1339年先后两次从刺桐港出发远航,穿越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及红海,是第一个可以稽考的去过摩洛哥和坦桑尼亚的中国人。有关其航行与旅途的综合性记叙——《岛夷志略》,对14世纪阿拉伯等地的政治、宗教,以及经济、航海和社会生活加以详细的记述,是了解该地区中世纪历史的不可或缺的资料。在札马剌丁领导下编撰的《大元一统志》是一部集地理与历史等大成的名著,为后人研究当时的自然及社会状况提供了既详实又珍贵的文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