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台建于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体平面为方形,下大上小,形似覆斗,壁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同台顶小室,通高12.62米,台顶每边长8米余,台基每边长16米余,四壁有明显收分,反映了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台身北面,筑有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簇拥台体,人们可以登临台顶,凭栏眺望。台北面正中,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槽的东西两壁有收分,唯有南壁上下垂直。石“圭”上面至直壁上沿的高度为36尺许,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有铜铸二龙擎起的铜制水平横梁,共为40尺。这就是郭守敬在元初仪表改革中,新创的一种40尺高“表”。高“表”下面,自南向北,由36方青石接连平铺而成的石“圭”,“圭”长31.196米、宽53厘米,因它是测量日影长度的巨尺,又叫“量天尺”。“圭”“表”测影,首先要验证石“圭”是否准确,即石圭的方位是否与当地子午线的方向相符合。1975年经北京天文台实测证明,石“圭”南北方位,与今测子午线方向相符。石“圭”的“圭”面刻有双股平行水道,是当时建台时用作取水平的。现经有关部分测定,石“圭”水平程度也是很好的。
测影时,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根据原始的记载,石“圭”上放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或梁影。日中时,“景符”北面呈现出一颗晶莹的太阳倒像,大如米粒,南北移动景符,景符针孔下又出现一根平分日象、清晰实在、细若发丝的梁影,迅速记下这个位置,即可测得当天日中的日影长度。因梁影细实,日象清晰明亮,所测误差极小。这一科技水平,在距今700年前的世界上是少有的。由于仪表的先进,测验的广泛,所以,反映在元代新制的《授时历》上,也必然是进步的。如:《授时历》所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合今365日5时49分12秒,与现代测定一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相比,年差仅26秒,与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用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相比,则一秒不差。格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行的,较《授时历》晚300年左右。这说明当时我国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据《元史•天文志》和周公庙内碑刻所载,观星台除了具有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还有观测星象和计时功能的作用,即所谓“昼参日影,夜考极星,以正朝夕”。如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
观星台不仅在我国天文科技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且在世界天文科技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