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兴起及其发展

蒙古族,是13世纪初期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国过程中,以蒙古部为主体,吸收和融合聚居于漠北地区诸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素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性格剽悍,富有生气,兴起后,曾长期从事征战,并进而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统治全国近90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蒙古族的兴起及其发展:草原
  “蒙古”一词的来源,有的说是来源于山名,其义为“银”;有的说其源是居住于蒙古高原一部落分支,意谓“孱弱”和“淳朴”;又有的说是因成吉思汗“剿定诸国故曰蒙,取居中驭外之义故曰古”;有的认为是“永恒的河”或“长生(或永恒)的部族之意”;有的认为是“以蒙部为总中心的永恒天族”;还有认为是“勇悍无畏”。总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据蒙古人传说,蒙古部先世,原居住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山野森林中,从事于狩猎生活。从有关记载考察,蒙古人离开额尔古纳河山林走向游牧生活,约于公元8世纪以后。据说他们都根源于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这两个人(有的认为是两个部落)。在离开山林后,便驻居于斡难河(鄂嫩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迅速繁衍出众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按其血亲关系,分成两大支: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勤)蒙古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称合木黑蒙古,意谓全体蒙古人。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后改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