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是元顺帝至元十一年(1351年)在颍州爆发的一次农民战争,由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财物,天天供佛炼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元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规模大,时间久,农民起义军沉重打击了元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为朱元璋最后推翻元朝创造了条件,其终于在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推翻了元王朝。
  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形势图死者过半。黄河决堤后,冲坏山东盐场,严重影响元朝政府的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朝政府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农民15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夫,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河工们惊诧不已,消息传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多为白莲教徒,烧香聚众,亦称“香军”。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入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这其中就包括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今安徽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朱元璋则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渡长江占领集庆(今南京)。至元十七年前(1357年)前后,在北方元军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红巾军内部也发生争执分裂,势力渐弱。1363年,北方红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南方红巾军则由将领陈友谅于1360年,杀徐寿辉自代。此后各群雄互相争战,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取得了最终胜利。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1368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尔逃往蒙古草原。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元朝灭亡。
  元末红巾军虽然失败了,但农民军坚持斗争13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个中国,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