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他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尤以农学和天文学为突出。《农政全书》是他编著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此书共60卷,12大目,约50多万字。其中的农本,记述了历代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政策的经史典故及诸家论议;田制,是他本人及其他古代农学家关于土地制度的研究和论述;农事,总结了中国古代各种耕作方法和有关农业季节、气候的知识;农器,用图谱形式介绍各种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加工工具;荒政,归纳了历代的救荒政策和措施,并对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作了考察。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他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就在他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这两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从事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书写作已初具规模,但由于上任后忙于负责修订历书,农书的最后定稿工作无暇顾及,直到死于任上。以后这部农书便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亦即徐光启死后的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