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井的由来

建文井的由来:建文帝.jpg传说明朝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避叔父永乐皇帝的难,曾经到过浦江郑义门,并留下了种种传说与遗迹。
  皇孙承大统,年号建文。建文皇帝听信朝中大臣的计谋,要削诸王叔的藩制。燕王早有异心,便抓住了话柄,扬言清君侧,起兵发难。事情果然不出朱元璋所虑,不出几个月,燕王领兵直杀金陵,打进皇城来了。建文皇帝慌作一团,一些主意也拿不住,只想自刎,以为一死万事皆了。亏得近侍急忙中想起洪武帝临死时留下的话,如此这般的对建文说了一番。建文皇帝打开偏殿,取出铁箧,谋求良策。
  铁箧十分沉重,四周严严实实地包着铁皮,就连锁心也用铁汁灌了的。建文皇帝一见暗自高兴,以为必然是退兵良策无疑了。谁知用铁锤砸开一看,建文皇帝全身都凉了,原来是三张度牒,一把剃刀,就连袈裟,僧帽、僧靴等也全都安放在里边。箧底还放着一张黄纸,开明出宫的暗道,叫他出走鬼门、水门,薄暮到城外神乐观集齐扈从人员。
  当即有两个近臣自愿剃发随从,拿起剃刀给建文皇帝取下皇冠剃去头发,建文皇帝一面纵火焚宫,一面在劈劈拍拍的大火中潜进了暗道。薄暮到神乐观一点人数竟有四十多人,遁迹不便,简选了一番,留下二十二人护驾。在这二十二名扈从中有一个人名叫郑洽。郑洽是洪武时进士,建文时官翰林待诏,他是浦江郑义门的后裔。大家议了一通,可供建文皇帝潜踪的有七家,郑洽家孝义兼全,名盛一方,去金陵路途不远,便选为驻跸第一站。
  郑洽为了报答皇恩,自然万死不辞,他把建文帝悄悄带回家中,安顿在东明山黄墙弄丛林净室中,后又转徙万松林密室。一住数月,尚觉清安。
  半年过去了,阳和开泰,春节来临,郑义门照例迎灯赛社,欢闹元宵。那建文帝蛰居秘处,感到心中烦闷,何况半年无事,戒心稍怠,便上街观灯来了。刚一走到街上,龙灯已从对面过来。那龙灯的前面有一行香老人为前导。老人是见过建文帝面的,他见到皇上在人丛中观灯,不自禁地半跪行礼,执掌龙灯的头手见行香老人行半跪礼,慌不迭地也半跪,龙灯头便随之一颠。
  这一颠,马上惊动观灯的百姓。惊动百姓不要紧,有一个人知道露了身份,立即潜回密室,半路上竟跑掉了一只靴子,他是建文帝。还有一个人看破奥妙,如获至室,也立即回到家里,他就是陈忠。陈忠是邻村阵姓人,为人奸诈,他不满义门声誉,早蓄谋中伤,如今见义门庇隐建文帝的迹象已露,立即向永乐帝告密。
  永乐帝的缉捕骑兵很快追到浦江郑义门,把整个村围得铁桶似的,就是苍蝇蚊子也飞不出一只去。他们到处搜查,就差把地皮也倒翻过来,可是始终找不到建文的影子。原来建文帝正藏身在一口枯井里,这口井恰好就在屋檐下,要抓只须一垂手就可抓上来,只是缉捕官兵被井上的假象难骗过了。
  这假象不是别的,就是井厚厚的法封,和井口密密的蛛丝网,有几只蜘蛛还在织网,等着春暖初飞的小虫来自投罗网呢。缉捕官兵本要下井搜一搜,但是一看这副样子,就断定是多此一举了。
  缉捕官兵搜不到建皇帝便回京向永乐复命,因元宵观灯引起的一场惊恐,就此告结。事后人们的议论起这口井上的奇迹,有人说天命保了建文皇帝,有人说是郑义门巧妙的布置,莫衷一是,但建文皇帝在井中躲过永乐帝的缉捕兵是确凿无疑的,于是,便把这口枯井命名为建文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