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8年,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再次派遣使者遍访海内寻找张三丰未果后,决定拨付国库大批银粮,动用30多万军民,整修武当山上大小宫殿。 竣工之时,中兴雄主亲笔题写碑文,称誉张三丰真人“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道教领袖的崇敬之情,评价之高,更是前所未有。
被世人呼为真人的张三丰究竟是谁?其实,虔诚的朱棣皇帝自己也不清楚。
在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中,这位道教奇人姓张名通,字三丰,号玄玄,大约出生于元末明初时期,是汉代张天师的后裔。他一生来去无定,南游闽楚,东渡大海,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神州大地,相传张三丰法术通玄,能度化他人,因此世人称之为“张真人”。
与民间传说相比,正史的记载要可信得多。据《明史•张三丰传》记载,这位道教奇人出生在辽东懿州,本名全一,别名君宝,自号三丰,因为不修边幅,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张邋遢。他身具异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冉如戟”。在武当山玉虚宫悟道时,他终日于道观前的古木下冷坐,不论寒暑,都是单服蓑衣,要么经月不食,要么日进斗量,经书过目成诵,人问其仙术,傲然不答,若问经书教义,则“涎津不绝口”,妙语通玄。当地人见他行为怪异,登山轻捷如飞,隆冬坐卧雪中,鼾声如雷,纷纷称之为“神仙”。
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圆满,便以真武大帝为祖师,开创了著名的武当道。他所开创的武当道,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并将“无极而太极”的本源论用于指导内丹修炼,认为人在父母未生前为无极,父母既生之始为太极,因此修道就是率天性以复其命,归根返本,得道之时“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外,张三丰还独创武当内家拳术,在教团内部秘传武当太极拳术与太极剑法,强身修道并行,逐渐形成了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派。不久,张三丰开创的武当道声名远播,他的弟子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等人,既体悟他的道法真谛,更得其内家拳剑真传,世称“武当七侠”。武当剑与太极拳从此名声益显,以至有“北少林,南武当”之说, 在武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民间有关张真人的种种传说,最终传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耳朵里。公元1384年,渴望修道长生的明太祖朱元璋,让张三丰的弟子沈万三带着朝廷的诏书,前往武当山恳请张三丰来京城讲道。朝廷的诏书刚一上路,张三丰就已得到消息,他既不愿入京觐见,也不想激怒高高在上的皇帝,于是决定立即下山,四处云游。
此次云游,张三丰行踪不定,历经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他在陕西宝鸡金台观居住期间,曾将太极拳传给了俗家弟子王宗岳,始开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的先例,从此太极拳在我国北方大兴,传播迅速。在成都青羊宫停留时,他曾即兴写下了《青羊宫留题》的歌谣, 内称:“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一针见血,指出了修道真伪的所在。此后,张三丰游历了四川青城山、峨眉山,转道经前往云南,最后在经襄汉返回途中,看见平越福泉山山形奇绝,便在福泉高真观结茅为亭,朝真礼斗,候诏飞升。
晚年的张三丰遁逍海内,人莫知其踪影。他最终的归宿,也是众说纷纭,渺不可知,直到清代道光时期,仍有人自称见过他的行踪。而按照历史学家们的推测,这位道教奇人应该在明朝中期辞世,终年百岁左右。
历代帝王的崇仰褒封,更是给他遮上了一层层恍惚迷离的面纱。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听说“张三丰实有道法,广具神通”,心中景仰不已,多次派遣内侍赍玺书香币,寻访海内,前后历经10余年仍求之不得,只好不惜耗损国库巨资,兴修武当道观,刻碑而返。此后,明王朝历代皇帝,对张三丰均有赐封,到了明世宗时期,这位道教传奇人物,已拥有了“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等众多称号。
“闲心忘富贵,总角趣烟霞”,一代道教宗师的人生理念,也许永远难以被渴望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理解。他一生求安命之理,守修真之道,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淡泊名利、不趋权贵的人生理想,已足以成为后世道教信徒的楷模,而他独创的太极拳术剑法,更是福泽后世,如今更是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