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施耐庵.jpg在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有一部小说格外受到毛泽东的青睐,那就是被称作“农民起义的教科书”的《水浒传》。 这部由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辉煌巨著,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水浒传》诞生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于中国古代小说家的社会地位低下,《水浒传》这部巨著的作者施耐庵,在当时远没有他的作品那么著名。在现在能找到的历史资料中,关于这位文学大师的记载,多是寥寥数字,十分简略。据《兴化县续志》和友人撰写的年谱记载,施耐庵名子实,字肇端,原籍苏州,大约在公元1296年出生于扬州兴化县。按照年谱的简略记载,施耐庵应该是生于一个渔民家庭,自小熟悉水上生活,在36岁那年曾中过进士,并在浙江钱塘担任过两年地方官,后因秉性耿直,难以融入官场,便辞官而去,寓居苏州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元末明初时期的苏州,不仅经济十分发达,而且人文鼎盛,民间演戏、说书的风气十分流行,来自各地的艺人在这里演义着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往往听众云集,十分壮观。大约就在寓居苏州时期,施耐庵听到了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萌生了创作一部白话小说的愿望。
  从浙江钱塘弃官回来后,施耐庵在苏州城东南隅的施家桥,开设了一家私塾,依靠讲学授徒来维持着生计。不久,他的父亲和妻子相继病逝。施耐庵续娶的夫人家里较为富裕,而且十分支持他的创作,她特地花钱请了一名画家,按照宋末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临摹出三十六张水浒人物画像挂在家里,让施耐庵在写作的时候用来参考。有了经济上的支持,施耐庵便停止了教书生涯,开始埋头从事《水浒传》的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施耐庵历时数十年,搜采民间传说,辑录各种话本,终于在公元1368年前后完成了以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自己加以充实和再创作的白话小说《水浒传》。
  在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中,施耐庵对宋江等水浒英雄的起义故事加以丰富的演义,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草莽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反抗暴政和贪官的侠义精神。全书情节曲折,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武松打虎、林冲雪夜上梁山、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情节,更是扣人心弦,精彩动人,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全书的语言,也十分简练明快,活泼生动,通俗却又不失表现力。凭着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施耐庵在“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水泊上,描绘了梁山英雄们充满了浪漫而又悲壮的侠义生活。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都十分细腻自然,或浓墨重彩,或精心细描,一个个英雄好汉都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李逵的忠诚、武松的英勇,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对高俅的阴险毒辣,也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让人无不感到憎恨。
  更重要的是,阅尽了元末明初人情世态的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陈见,大胆替草莽英雄作传。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讴歌造反的英雄,本来已经是十分惊世骇俗的举动,而他笔下的梁山水泊,没有贫富差别,没有身份贵贱,人人平等,而且人尽其才,俨然是一个天国盛世景象。在书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来就是“官逼民反”。他笔下的“强盗”,个个急公好义,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正义而不顾生死,深受人们喜爱,而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却多有鱼肉百姓、阴险狡诈之辈,所谓的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都黯然失色,被揭去了虚伪的面纱。
  借手中管寸笔,浇心中之块垒。小说成书之初,《水浒传》成书后,就遭到统治阶层的严禁,已步入了晚年的施耐庵甚至一度被关入了刑部大牢,险些丧失了性命。后来的统治者更是对书中的反抗暴政思想和宣扬起义感到惶恐不安,多次明令禁止刊印。但是,伟大的作品从来就不可能被完全禁毁,它在民间被迅速传阅,以致家喻户晓,至今仍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