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元末明初时期,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众多杰出小说家纷纷涌现,在中国古代文坛宛若一道灿烂的星河,照亮了整个世界文学史的天空。 在众多璀璨的明星中,小说家罗贯中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三国演义》被人们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罗贯中.jpg   《三国演义》,在整个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创作了这部杰作的小说家罗贯中,却远没有他的作品那么知名。数百年过去了,即使学识渊博的文学史家,也难以考证清楚他准确的生卒年月。现在,翻开任何一部文学史,我们看到的都是对这位杰出小说家近乎雷同的生平介绍——简略,却不乏传奇色彩。
  大约公元1330年,这位祖籍四川成都的文学大师,出生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也许是因为先祖曾是仕宦出身,在罗贯中出生的时候,虽然已经沦为了平民家庭的罗氏家族,依旧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影响下,罗贯中有机会广泛阅读大量经史著作,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罗贯中所处的不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年代,这位后来的文学巨匠也许会走上他先祖的老路,十年寒窗,学而优则仕,去追求中国古代读书人共同的梦想。但是,此时蒙元王朝的残酷统治,已经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各地反元斗争如火如荼。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在历史的大动荡中走出了书斋,参加了义军,成为义军首领张士诚的一位幕僚。后人王圻的《稗史汇编》里,形容此时的罗贯中说“有志图王”。可见,青年时代的罗贯中,满怀书生报国的愿望,不乏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政治毕竟不是文学家适宜的舞台。罗贯中虽然“有志图王”,渴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是身为文人的他,性格孤傲,不擅官场逢迎,因此在张士诚幕府数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在多次建议未能被采纳后,罗贯中对政治开始感到深深的失望,最后索性离开官场,回到了他熟悉的书斋。
  国家不幸诗人幸。明王朝统一之后,罗贯中重新捡起了笔,开始文学创作。相传,在退隐之后,他曾经一度拜在了施耐庵的门下,跟随着这位著名的文学大师学习创作,并帮助晚年的施耐庵整理完成了文学巨著《水浒传》。短短数年的时间内,罗贯中的创作天才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后写下了数量众多的传世著作,如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最初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后期的作品。在这部近80万字的宏篇巨著中,罗贯中集中描述了从东汉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中国近百年中,魏、蜀、吴三国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他根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参照裴松之《三国志注》保存的大量史料,并博采千余年来民间的传说,用如椽的大笔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期的军事、政治,外交大事件,生动展现了三国时代各统治集团之间的纵横捭阖和尔虞我诈,虽有小说的“三分虚伪”,却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晚年的罗贯中,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对《三国演义》的增删与修改上,他数易其稿,反复修改,终于让这部作品在文学史取得了“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地位。在他的笔下,不管是枭雄帝王,还是谋臣勇将,都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对诸葛亮、曹操、刘备等重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可谓是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对战争的描绘也非常成功,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都各具特色。他在铺排战争场面时,或大笔挥洒,跌宕起伏;或工笔细描,生动逼真。后人评价《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时,都不吝赞美之词,称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人物形象生动,接近完美地将历史和文学结合在一起,既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虽然杰出小说家罗贯中逝世的年月现在已难以考证,但是他创作的《三国演义》,却成为了是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他的如椽大笔,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世界文学的宝库增添了一道夺目的光彩。向来以权威、严谨著称的《大英百科全书》,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丝毫没有吝啬赞美之词,评价他是“第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