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有着十分惊人的巧合。公元1616年,世界著名的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与世长辞,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陨落了,同年,中国明代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 也在自己的家乡临川因病与世长辞,长眠在了家乡文昌桥东的灵芝山下。
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仪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据记载,家里的藏书多达四万多卷。幼年时期的汤显祖,因为聪敏好学,一直被人们称为神童。才满5岁的时候,他就能写出十分工整的对联,12岁时就能写出让当时人赞叹不已的诗词。公元1577年,当28岁的汤显祖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已经是名气满天下的才子。当时的首辅张居正,想找两位名士同自己的儿子同场考试,以显示自己的儿子有真才实学,于是就派人拉拢汤显祖,并暗示他说,如果答应张居正的要求,将顺利考取第三名。在别人看来,得到了当朝首辅的垂青,也许是步入仕途的一个捷径,但是生性耿直的汤显祖却断然拒绝了张居正的要求,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次考试,年轻的汤显祖虽然名落孙山,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但却为他赢得了一个刚直不阿的名声。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已经34岁的汤显祖,在先后参加了四次考试后终于考中了进士,步入了官场。
然而,戏剧大师耿直的性格终究与官场格格不入。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公元1591年,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后,他写出了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大胆地揭发时政的积弊,猛烈地抨击朝政、弹劾权臣,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神宗皇帝。严厉的措辞,让神宗皇帝大怒,汤显祖也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最南端,成为了一个小县的典史,直到3年后,才重新回到内地,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在遂昌的5年,汤显祖为官政简讼清,深得当地士民的爱戴,一时名声远播。在他弃官归隐之后,当地的人们自发为他建造了生祠来纪念他。直到现在,遂昌的人民还亲切地称呼汤显祖为“汤公”,十分怀念这位爱民如子的“汤青天”。
十几年的仕途波折,使汤显祖认识到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也让他增加了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和愤慨。公元1598年的春天,满心失望的汤显祖,最终退出了黑暗的官场,回到了故乡临川。日后著名的戏剧大师,这时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从此他以笔为剑,以舞台为战场,鞭挞着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临川城内香楠峰下的沙井巷,有一处环境清幽的“玉茗堂”,成为了文学大师后半生创作和演出的活动中心。在这里,他和外地戏曲家进行广泛交流,指导排练和上演自己创作的戏剧,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徐闻谪后愤无限,遂昌归来笔有神”,在汤显祖弃官归隐后,他接连写出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数部名篇巨剧。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上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
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文学大师用如诗的文字,刻画了一个名为杜丽娘的美丽女性,她善良而多情,为了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梦中的爱情,感伤而逝,她的精诚终于感动了上苍,在她死后,她的魂魄终于和自己的心上人结为夫妻。在故事的最后,美丽多情的少女还魂复活,不渝的爱情战胜了死亡。在汤显祖的笔下,青春少女杜丽娘,不仅美貌善良,而且敢于挑战封建礼教,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数百年来,这部杰作一再上演,杜丽娘的形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真爱自由的人们。
10多年的时间里,戏剧大师汤显祖不仅创作了大批的戏剧杰作,而且在戏曲演出和舞台艺术的创新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亲自参加宜黄戏的改良,担任导演并组织剧团四处巡回演出,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人物。公元1602年,汤显祖应宜黄戏剧团广大演员的要求,写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从表演艺术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如今,这篇有幸保存下来的文章,已成为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篇极有价值的理论文献。
临川的创作生涯,奠定了汤显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逝世后,人们把他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数百年来广为流传,他剧作中那些浪漫、曲折的爱情绝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汤显祖在戏剧上的杰出成就,如今已经得到了世界戏剧学界的一致推崇,被人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