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

公元17世纪,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古国科技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汇集成了一道璀璨夺目的星河。 而宋应星,无疑是这道星河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堪称是集中国古代科技之大成,其中不少论述和创见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自问世以来,这部科技巨著已被译成了英、法、日等多国文字,被人们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jpg   明朝后期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宋应星,本来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他的曾祖父担任过朝廷的尚书。当时的南昌府,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可以想象,自小聪敏的他,如果按照父辈的道路走下去,完全可以通过科举获得一个功名,或许还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朝廷官员。但是,个性活波的宋应星,却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提不起任何兴趣。虽然在叔父的督导下,他不得不背诵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但最能让他着迷的,却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类的著作,他经常缠着长辈对此问个不停。
  成年以后的宋应星,按照家人的意愿,一度参加过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且十分顺利地进入了仕途,先后在福建、安徽等地担任过地方官,并最后升迁到了知州的职位。但是,身在官场的他,依旧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所喜欢的实学研究上。从他留下的文字里,我们知道,他对同时代的读书人只知追求功名利禄、不务国计民生的做法感到十分失望,尤其是大部分读书人十分轻视科学技术、贬称其为“雕虫小技”的情况,让他感到深深地担忧。因此,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一本有关生产科技方面的著作,来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观念。
  没有同行可以切磋,没有前辈可以求教,宋应星只好一面广泛翻阅古籍资料,一面亲临各处生产工场,向工人们细细请教各种生产技术。就这样,他用了十数年的时间,写出了一大批科技著作,成为了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经过多年的搜集资料和亲身实践,宋应星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辉煌的巨著。全书共分为三编,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十八个类目,共十八卷,详细记载了谷物的栽种,蚕丝棉布的纺织、染色,以及制盐、砖瓦建筑、陶艺制作、车船制造、金属铸造、矿石的开采和烧炼等手工业技术,并附有一百余幅精美的插图,详尽描绘了各种生产流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还详细记载了冶炼钢材的过程,书中提到的密加热法,完全符合现代钢铁生产原理。书中提到的众多农业技术,救灾途径,即使到了今天,依旧为中国农民所沿用。
  明清之交的社会大动荡,最终打断了科学家平静的研究生活。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已经双鬓苍白的宋应星,不得不离开他在安徽亳州的任所,怀着亡国的悲愤,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个亡国遗民。晚年的宋应星,对政治失去了任何兴趣,他拒绝了南明与清王朝的征召,甘愿读书闲游,过着完全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大约在公元1666年,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极度贫困中,默默与世长辞。令人遗憾的是,到他逝世时,他倾尽了毕生心血的科技巨著,因被统治指责为隐藏有反清思想,仍旧没有机会正式出版。而这部科技巨著却被译成法、英、德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地,直到宋应星逝世200多年后,人们才将这部本来用中文写成的科技巨著,从日本介绍到中国。
  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留下了一部辉煌的科技巨著。如今,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成为世界科技史上的经典著作,而创作了这部经典的宋应星在科技史上的贡献,也已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可,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狄德罗”,深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