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

每当暮春时节,文化名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总是游人如织。象征着高洁的万株梅花,掩映着著名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 似乎在向前来瞻仰的游人,默默诉说这位民族英雄那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往事。漫长的数百年中,岭上的梅花年年灿烂,有关英雄的传说也流传不息,感动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史可法雕塑.jpg   史可法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明崇祯皇帝即位的那年,朝廷举行大考前夕,担任主考官的著名文学家左光斗,在雪夜微服私行,在一所破旧的古庙里发现一个书生伏睡在刚写完的文稿上,爱才心切的主考官,在看完文稿后叹赏不已,认为眼前的书生将来必然是真正的国家栋梁,于是轻轻解下了自己的披风,盖在了那个书生的身上。几天之后,考试成绩公布,左光斗欣喜地发现,这个名叫史可法的书生,顺利地考中了进士。此后史可法仕途顺利,最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史可法在明王朝灭亡后,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抗清的重任,成为了南明残余王朝的中流砥柱。在南京,史可法组织抗清志士积极从事抗清活动,并一度担任东阁大学士,掌管兵部。明亡之后,史可法曾经积极主张北上,恢复中原,但是南明小朝廷却依旧幻想着联合清朝,剿灭农民起义军。史可法看到自己的建议被抛在一边,内心非常失望,更为不幸的是,当时的南明弘光小朝廷根本无心振作,内讧不断,独力难支的史可法只好离开南京,来到扬州组织长江北岸防线,组织清军南下。
  公元1645年5月,清军10万大军包围了扬州,并开始进行猛烈地攻城。当时已经成为孤城的扬州,守城士兵不到万人,而且多是刚招募的新兵。外无援军,内乏粮草,孤城固守的史可法,只是凭借着一腔热血,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部下军民坚守危城。在答复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劝降信中,他大义凛然地说,自己将“饮泣枕戈,愿为国死”,“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
  激烈的攻城战进行了整整10天,扬州城的军民,在史可法的率领下,英勇抗击,杀伤清军数千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史可法始终与士卒同甘苦,以忠义感奋土气。在贴出的文告中,他向城中百姓宣布,决心自己“一人当之,不累百姓”。满城军民“闻者莫不感泣”。
  5月20日,清军调来了红夷大炮,轰塌了久攻不下的城墙,攻入城中。 史可法看见城破,当即拔剑自刎,被随从拼命救下后,向扬州东门突围。清军追上时,史可法毫无畏惧,高声大呼:“我史督师也!”被俘后,清军的统帅多铎曾经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是,史可法慷慨地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以宽大,万不可杀。”说完,英勇不屈的史可法,在扬州城楼上慷慨就义。
  在史可法被害时,扬州城中的守军仍在与清军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史可法的部下刘肇基率400人敢死队,高呼着为史督师复仇的口号,浴血终日,杀敌千余人,最后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庄子固、马应魁等部将,喊着“赤心报国”的口号,奋勇巷战,先后壮烈牺牲。扬州城军民的浴血奋战,为清兵入关以来所未曾见。这,显然是史可法的忠义赴难激励了军心、民心的结果。
  在清军围城前,史可法曾留下遗言说,死后当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但是,当这位抗清英雄殉难后,遗体却不知所踪。最后,还是他的义子收集这位英雄生前用的袍笏,葬在梅花岭上。扬州城的百姓,为了表示对这位抗清英雄的景仰,在梅花岭上种下了万株梅花,让高洁的梅花,永远守候着英雄的忠魂。多少年来,梅花岭畔凭吊史可法衣冠冢的崇拜者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们,更是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对联,借凌霜傲雪的梅花,盛赞史可法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