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

17世纪的黎明到来之际,已经存在了200多年的中国大明王朝,正在走向无可奈何的没落。在国内,由于政治腐败,国力日渐衰退,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从西北开始燃遍整个中原;在北方,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正日益强大,曾经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八旗骑兵的打击下,接连丧师失地,在公元1622年的决战中,13万精锐全军覆没,丢失城池数十座,整个东北边疆,岌岌可危。
  就在明王朝山河破碎、崩溃在即之际,由书生而成为杰出军事统帅的袁崇焕,如猝然出现的一道流星,划过明王朝已经黯然失色的太空,光亮一时。
  身为书生,心忧边疆,可谓袁崇焕早年经历的最好写照。根据史书记载,出生于广东一个书香门第的袁崇焕,虽然和同时代的读书士子一样,把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熟读儒家经典上,但在国难之际,他开始十分关心军事,尤其喜欢谈兵。袁崇焕.jpg在他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担任邵武知县的时候,每次遇见从前线归来的退伍军人都要详细询问边关动态。公元1622年,明王朝惨遭广宁之败,到北京觐见皇帝的袁崇焕,儒服纶巾,单骑匹马走出山海关,沿途考察了解昔日的战场。他夜间出行,来往于布满荆棘野草的山岭峭壁查看地形,往往彻夜不归。经过实地考察后,他曾十分自信地对朝廷说,只要有足够的军马钱粮,他一个人就可以率军坚守宁远前线。
  袁崇焕坚守辽东的主张,得到了当时蓟辽经略孙承宗的赏识。不久,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兵部监事,转升为宁前兵备道,正式负责宁远一带军事。上任后,袁崇焕根据当时战局,确定了以“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的长期固守方针,编练十余万精锐部队,完善宁远城等要塞的防备,迅速在锦州、松山一线建起了坚固的防线,不仅确保了关外四年的稳定,而且开始逐步扭转了战场的局势,收复了周边的一些失地。
  公元1626年,明王朝和后金之间的宁远大战爆发。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亲率13万精兵长驱直入,一路连克锦州、大凌河、松山、塔山等重镇,直扑宁远。当时宁远守军不足2万人,但袁崇焕毫无惧色,在强敌压境之际,从容布置守城。努尔哈赤曾数次派人劝降说,“我以三十万大军来攻,城破之必矣”。袁崇焕断然答复道:“义当死守,岂有降理?” 为了激励士气,袁崇焕刺破手指,写成血书,遍传军中,并且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都接到宁远,表示将和宁远共存亡。在他的激励下,明军全体将士众志成城,士气高昂,誓与敌军决一死战。结果,双方血战三昼夜,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精兵,尝试了各种攻城方法,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中炮重伤,只好解围而去。根据史书记载,此战之后,惨遭失败的努尔哈赤就郁郁而逝。继位的皇太极为了替父雪耻,曾经数次亲率大军攻打宁远和锦州,但都被袁崇焕击退。
  宁远大捷,是明王朝在抗清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由于袁崇焕的顽强固守,满清军队只好采取了迂回策略,绕道进攻北京。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10余万人,绕过了袁崇焕驻守的山海关一线,从内蒙古南下,直接攻向了明王朝的首都北京。袁崇焕得到消息后,急率精锐部队星夜驰援,在风雪之中两昼夜急行军300余里,终于抢在了皇太极之前到达了北京城下。在广渠门外,袁崇焕亲率9000名敢死队,向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此次战斗十分惨烈,双方血战终日,袁崇焕身中两箭,却始终坚持指挥,宁死不退,最后,皇太极见袁崇焕阵坚难破,只得暂时解围退去。在撤退前遭受重挫的皇太极放出谣言,称袁崇焕已与自己私下接触,将要献出京城,投降满清。
  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决定了英雄的悲剧结局。袁崇焕的卓越战功,不仅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遭到了崇祯皇帝的猜忌。在皇太极撤退后,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果然中了其反间计,相信了谣言,以通敌谋叛的罪名,将正在城外督师的袁崇焕缉捕下狱。8个月后,经过刑部的审议,袁崇焕被判处凌迟重刑,寸磔而死。在昔日的英雄受刑的时候,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争先恐后地挤上前,咬噬着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块并大骂他为汉奸,其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一生忠贞报国的袁崇焕,没有死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却冤死在皇帝的屠刀之下。
  一代名将的冤死,注定了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土崩瓦解的命运。然而,历史终究公正,袁崇焕死后150年,清王朝公开了当年的真相,英雄的千古奇冤终于得到了昭雪。从此,他一生轰轰烈烈的经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他忠贞报国的不朽精神,更是流传千古,深受人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