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他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精通武艺,为人忠义正直。戚继光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喜好兵书、习练武艺,并得到了父亲的亲身传授,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544年,在父亲去世后,17岁的戚继光继承了其职位,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登州的军事指挥。1549年又考中武举。
戚继光.jpg   这一时期,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作乱十分严重。1555年,因为浙江倭患猖獗,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了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在作战的过程中,戚继光发现了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的缺点。于是,他提出练兵的建议,最后得到朝廷批准。1559年,戚继光前往义乌征调新兵。经过严格的挑选,在农民和矿工中,他招募了3000名士卒。随后,按年龄和身材分发兵器,将其编组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便以纪律严明、作战勇猛而著称,被人们称为“戚家军”。同时,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以及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实行以多击少、速战速决的战术,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沉着应战,从容指挥,与倭寇在台州的较量中,九战九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
  东南沿海的倭患刚刚平息,北边蒙古的威胁又接踵而来。为了加强北部边疆的防务,1567年,戚继光奉命北上,负责今天津蓟县的防务。
  戚继光到任后,将精力放在了修筑防御工事和改进作战方式上。他将旧城墙加高加厚,并根据北方的地理条件,提出了车兵、骑兵、步兵三军配合作战的策略。因北方士兵纪律散漫,战斗力不强,所以,戚继光请求征调浙江兵北上,得到朝廷同意。最后调到北方的浙江兵达到了20000左右,成为了戍守边疆的主力。
  通过戚继光的艰苦努力,北部边疆的防务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久,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就严令禁止了诸部在边境的劫掠,放弃了侵扰的政策。明朝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双方于大同、宣府等地设立“互市”,开始和平交往。
  1583年,戚继光被调往广东。不久,便因病引退回家乡登州。1588年,戚继光突然发病,离开人世。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杰出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抗击倭寇,安定北部边疆,战功显赫。由他亲自训练的戚家军,不仅军纪严明、而且作战方式先进,曾出现过一次战役歼敌千余人,而自己却无一人阵亡的辉煌战例,被后人誉为“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而他留下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军事著作,更是深为后世的兵家所推崇,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