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许,一代名臣于谦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写下的这首《石灰吟》最终成了他一生的最好写照,传诵千古。“宁正而死,弗苟而全”,他用他那悲壮的一生,恪守着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信念,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曲雄浑、激越的慷慨悲歌。
  公元1398年,于谦出生在浙江钱塘县,其祖父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兵部主事。据说,在于谦的家中,曾经留有一张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画像,少年时代的他经常将这张画像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并写下了不少充满敬仰之情的诗句。
于谦.jpg   公元1421年,时年24岁的于谦来到京城,参加科举试,因为不愿奉承主考,结果,原本有着夺魁实力的他被降到了第三甲第92名,几乎名落孙山。进入仕途后,于谦先后担任了山西道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等职务。任职期间,性格刚直的他,除了嫉恶如仇、严惩贪暴,还十分留意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并且设立“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成为名动一时的“于青天”。据史书记载,于谦居官清廉,从来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从来不带财物。当时有人对他说,即使不愿意带金银,也该带些土特产送点人情,而他举起两袖回答说,自己带着两袖清风。然而,刚正不阿的性格,清廉无私的为人,在腐败的封建官场,无疑注定了于谦仕途的波折。由于宦官王振的陷害,被民众呼为“青天”的于谦,甚至曾经被判处了死刑。如果不是河南、山西等地的官民冒死上书为他伸冤,这位日后的英雄,可能早已死于朝廷莫须有的罪名之下。
  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往往只有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刻,才能显示出英雄和庸人之间的区别。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之变”,影响了大明王朝此后命运的走向,也是于谦一生的转折点。这一年的8月份,由于明英宗轻信太监王振之言,明王朝的50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成为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俘虏。消息传到京城,举国震动,京城内外人心惶惶。
  10月份,瓦剌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而明王朝朝廷却依旧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文武大臣中,有人主张迁都南逃,有人甚至主张投降。危急关头,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坚决主战,主张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他的果断与镇定,最终坚定了朝廷抗战的信心。
  入侵的瓦剌人本来想以英宗为人质,逼迫明王朝作出让步。但是,于谦断然拒绝了敌人的要求,他慷慨激昂地说,在国家存亡之际,唯有保国守土。为了让敌人知道朝廷抗战的决心,于谦果断地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迅速调集各地驻军,积极备战。首都的平民也自发组成了团营,协助作战。在守城主将主张紧闭城门、固守待援时,于谦却果断决定主动出击,与敌决战于城外。为了振奋军心士气,于谦身穿甲胄,亲临德胜门外前线督战。在他的感召下,明王朝各地赶来的22万勤王大军,人人奋勇争先,激战五日,连战连捷,入侵的10万瓦剌精锐骑兵被歼万余人,余部大多溃散,被迫全线撤退。在败退的途中,不甘失败的瓦剌人沿途先后试探性的进攻宁夏、山西等地,结果都遭到了惨败,最后不得不订立和议,退回大漠。明王朝一度危急万分的北方局势,这时终于稳定了下来。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也使数十万首都臣民免遭外敌劫掠。一年之后,瓦剌感到无机可乘,愿意无条件送回英宗,不过,这时已经即位为皇帝的朱祁钰唯恐英宗回来而威胁他的皇位,所以顾虑重重。于谦为了国家的体面毫不犹豫地主张立即迎回英宗。他办事一心为国为民,没有半点顾虑,既不怕得罪英宗,又不怕得罪景泰帝,他胸怀磊落,肝胆照人。但是,领导首都军民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于谦,却也因此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景泰帝对于谦非常信任,爱护有加。有人说于谦权柄过重,一个名叫兴安的太监却说:“只说日夜与国家分忧,不要钱,不要官爵,不问家计,朝廷正要用此等人,可寻一个来换于谦。”结果满朝文武谁也不说话了。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突然患病,卧床不起。英宗趁机在宦官曹吉祥、大将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复辟,重夺帝位,改年号为天顺,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英宗始终对于谦不顾他的生死拒绝议和并拥立景泰帝耿耿于怀,以“谋逆罪”逮捕于谦,不久将其处死。
  在于谦被杀害时,首都军民无不恸哭失声。英雄的遗骸被其部下暗中收殓,运回了他的家乡浙江,葬在了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于谦死后,锦衣卫奉命抄家,想不到于谦家中不仅没有金银财宝,连家具衣服也极为朴素,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后来发现一间小屋用大锁锁住,打开一看,原来都是御赐的蟒衣、剑器,也就是朝廷奖给他的纪念品。于谦身居高位而清贫如此,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查抄官员都不禁摇头叹息。
  就如自己讴歌的石灰一样,民族英雄于谦,一生历经千锤万击,却始终不畏烈火焚烧的磨难。刚直清廉的他,一生历经了坎坷,却始终忠心为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抗击外侮,不惜以生命实践自己“殉国忘身,舍身取义”的誓言。
  历史并没有忘记英雄的巨大功绩,在于谦冤死后的第9年,朝廷终于正式为他平反,恢复了他生前的爵位,并将北京崇文门内西裱背胡同的于谦故居改为“忠节祠”,以表彰这位英勇忠贞、力挽狂澜的英雄,而位于西子湖畔的于谦陵墓前,数百年来前往凭吊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