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

明神宗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但是在这48年当中,万历皇帝明神宗,却有整整30年拒绝上朝处理政务。一位统治着千万臣民的君主,竟然几十年完全不问朝政,这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非常少见的。
  从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蜕变为荒怠的君主,这种不可思议的转变,使明神宗朱翊钧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明神宗朱翊钧.jpg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5岁时,朱翊钧就被立为太子,10岁时即皇帝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皇帝。万历朝的前10年,小皇帝的生活基本上是被三个人约束着: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慈圣李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朱翊钧即位之初,朝廷政局几乎到了土崩鱼烂的地步,最严重的莫过于国库已经空虚,两京官员的薪俸无法支付。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使吏治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在经济上,实行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有效地改善了明王朝的经济状况。军事上,抑制了北方女真人带来的边患,逐渐挽救了明朝中期的颓势。然而,张居正却有很强的权力欲。。他在朝廷上下遍布亲信,使自己的权力施行得得心应手,而年幼的明神宗基本上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张居正生病时,朱翊钧甚至曾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紧努力,事必躬亲,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张居正所忽略的是,在他执掌大权的10年间,皇帝也由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20岁的青年。在他年轻的心中,除了有对张居正的感激之外,也隐隐有着对张居正的敬畏、害怕甚至是仇恨。如果真是这样想,那么要成为大权独揽的真正皇帝,万历小皇帝就必须摆脱张居正的影响。这样的机会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才姗姗来迟。
  这一年,张居正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年已二十岁的万历皇帝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张居正所推行的“万历新政”也被废止了。
  亲政之后万历皇帝也曾经有过积极的举措,最令人称道的应当数出兵援助朝鲜,抗击倭寇。当时的日本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出了非常的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平壤之战体现了明军顽强的战斗精神,一举取得了此次攻坚战的胜利。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各自罢兵。三年后日本再次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再次派兵,后来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撤军,明军不战而胜。这一次援朝之战,虽然耗损巨大,但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意义非常重大。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神宗的胆略,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然而神宗好像突然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开始变得意志消沉,甚至对政事不闻不问。皇帝的突然转变,引起了朝臣的纷纷猜测,著名的文人夏允彝在自己的文集中说,明神宗朱翊钧不问政治的原因,是因为他宠幸郑贵妃,并 厌恶朝廷复杂的朋党斗争。但是,更多的学者却愿意相信,这位神宗皇帝之所以怠于临朝,是因为他身体虚弱,酒色过度。
  由于日夜饮酒作乐,盛年时期的神宗身体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于是,在这位酒色皇帝统治中期,他就几乎很少亲自上朝处理政务。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传递谕旨,无论边疆大事,还是人事任免,都是通过一纸谕旨来决定,对于臣子的奏章,他更是懒于批复,最常见的情况是,不论奏章汇报的情况有多严重,皇帝都可以一概不理,直接“留中”不发。按照明王朝的制度,皇帝是唯一的决策人,一旦皇帝不愿处置,又不授权他人,整个官僚机构的运转就有可能陷于停顿。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朝廷的高级官员缺额竟高达三分之二。地方的行政管理,甚至到了一个县的行政长官,需要负责兼任邻县知县的地步。可以想象到,国家的行政效率非常低下。皇帝怠于政事,导致朝廷百官党争不止,官僚互相倾轧,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
  在明朝皇帝当中,明神宗还以贪财而著名。亲政以后,他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并把这些查抄来的财产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民脂民膏,搞得全国上下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公元1620年七月,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的神宗皇帝朱翊钧病逝,结束了他多年的荒诞统治。他曾不失为一代英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也曾穷奢极欲,横征暴敛,背负了千古骂名。24年之后,明王朝就被李白成农民起义军所推翻。后来的史学家,曾痛心疾首地评价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