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西游记.jpg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 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掉书袋似的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妙趣横生。这种特点,无疑使该书赢得了不同层次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整部作品,想象丰富,布局严谨,笔力雄健,语言流畅,第一和第三部分写得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借助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人间的现实。小说描写了各种妖魔的凶狠残暴和西天佛国的贿赂公行。写唐僧到了西天,从如来佛手里取来的佛经是无字的白纸,唐僧只得把化斋用的紫金钵盂送给佛祖的侍者,才取得了有字真经。小说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大闹龙宫、大闹地狱,把神鬼界的尊严、权力、秩序打得粉碎。如来佛问孙悟空:“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孙悟空干脆回答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作者通过各种神化了的人物,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和罪恶,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权力,敢于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但是,《西游记》描写的是取经的故事,书中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宣扬了因果报应、宿命论的思想,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它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种文字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