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的杂剧,传说,经过综合熔炼再创作而成。目前,所见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这部作品作了修改,成为现在流行最广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和第一部章回小说。 它全景式地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揭露了董卓等统治者的某些罪恶,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人物,结构宏伟,故事曲折,语言精练,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三国演义》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内涵,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作品封建正统思想严重,“拥刘贬曹”,对黄巾起义也有所诋毁。
此书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此书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