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明孝陵1.jpg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陵墓建筑宏伟,陵园围墙周长达45公里,孝陵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部从下马坊开始经四方城,内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巨碑及神道,两旁有石兽、望柱、石翁仲等;后部由正门、“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宝城等组成。朱元璋和马皇后就葬在宝城后的土山独龙阜下。明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孝陵历经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早已不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被完好地保留在原地,在空间布局上也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处的自然景观也并未受到严重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
  明孝陵3.jpg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 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明孝陵的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事,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体现了传统的建筑的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规格最高的丧葬制度。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依照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