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朱元璋建都的城市,明朝迁都北京后仍称南京为行在,也设有与中央一致的政府机构,行在的各机构的权力,与北京的中枢机构虽同名,却是一实一虚。南京是明代第二大城市,这里水陆交通方便,丝棉纺织发达,商业经济十分繁荣。这幅《南都繁会图卷》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京城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由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画卷在南都皇宫前结束。这卷图画,绘制有1000多个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描绘有109个商店的招幌匾牌,充分反映了明代城市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本图卷首署“明人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尾署“实父仇英制”。但从绘画技法看,此卷并不是仇英的作品。
此画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史料,此画卷生动表现了一处戏曲的演出场景。演出场景为闹市当街搭建一木构戏台,分前台、后台两部分,前台为尖顶卷角席棚,后台为平顶席棚,均建于高出地面的木板座基上,底部以木柱支撑,外围红色栏杆。前台四角柱连接台面与顶部,左右二角柱间加二辅柱,各柱间均无山墙或挡板,形成可三面观看的格局。前台檐下饰以红色布幔、彩球及灯笼,台面正中设蓝色氍毹;一演员戴黑色展脚幞头,穿红色圆领长袍,挂黑色三髯,腰围蓝色玉带,面对观众展示一幅画轴,似在表演“天官赐福”一类剧目。氍毹后方,置一桌二椅,复以蓝色桌围和红色椅披;桌椅后方另有一长桌,桌后乐工四人正在演奏,其中二人吹笛,一人击拍板,一人敲平面鼓。屏风右方设一门,可通后台,一男子头戴黑色方帽,隐身门后,探首窥看前台;身后后台露一黄色戏箱。后台右侧辟一大窗,可见梁间悬挂各种髯口及砌末,一丑角脸涂红白二彩,正对镜化妆,一女子于旁观看,另一杂役于戏箱内寻找物件。戏台前方为宽阔平地,观众数十人正站立观看演出;戏台左前方搭建二台角相连、逐个升高的高脚看棚,上有布幔覆盖,女眷小童端坐观看;戏台左侧为银铺商号,其楼上回廊亦有数十人倚栏观看。这幅长卷描绘了明代南京闹市中戏曲演出的场景,带有宋代瓦肆勾栏演出遗风,观众男女有别,男站于台前,女坐于棚上,反映了当时民众观剧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