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水城位于蓬莱市区西北丹崖山东侧。宋朝在这里设“刀鱼巡检”,用以防御契丹入侵,所以称“刀鱼寨”。1376年,明太祖为防备倭寇侵扰,在这里设登州卫,明朝在刀鱼寨的基础上修筑水城,总面积27万平方米,南宽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负山控海,形势险峻,设有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 1544年,民族英雄戚继光任登州卫任指挥官时,曾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蓬莱水城由此而扬名海内外。这以后,水城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水城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座海防壁垒,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水城南北呈长方形,城墙最初是土筑的,平均高度为7米,周长共2200米,城墙开有两门,南为振阳门,北为水门。城内有一小海,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水城内外有水师营地、灯楼、炮楼、水闸等设施平时闸门高悬,船只随意进出;一旦发现敌情,闸门放下,海上交通便被切断。水门两侧又各设炮台一座,驻兵守卫,形成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体系。水城,港湾俗称小海,居城中,呈长袋形,是水城的主体,为操练水师与泊船之所,宽度平均约100米,南北长655米。水深随潮汐而变,最低时约3米多。平浪台,迎水门而立,外设防波堤,长约80米。小海沿岸以块石砌筑码头,宽5—10米,供船只停靠。航海灯楼为清同治七年(1868)增筑,1958年重修,砖石结构,六角,尖顶,高11.6米,内设扶梯可供攀登,上设灯亭以为导航。灯楼高踞丹崖山上,临崖修筑,拔壁参天,今仍可使用。
为了更好的保护蓬莱水城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了进一步丰富蓬莱阁景区的文化内涵,自2000年开始,蓬莱市委、市政府投资4.5亿元,征用土地376亩,分批搬迁水城居民600余户,计划用5年的时间分三期工程进行实施,把水城恢复为以明代海港风貌为基本特征的海防要塞。在恢复明代海港风貌的同时,还将修复城墙、敌台、楼铺,恢复备倭都司府、坐营司、校场,建设古船展示馆等项目。并通过定时表演,展示戚继光操练水师、抗击倭寇、保卫海防的英雄业绩。并设计各种具有明代特色的活动,营造休闲娱乐区,增设参与性项目。全长达900米的东城墙率先竣工,并与05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城墙上设置了红夷炮、竹节炮、牛腿炮等明代铁炮,城墙内还有独具特色的明代城墙残段、城墙夯土展示。蓬莱水城的整体恢复工程于2006年10月1日前完全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开发后的蓬莱水城集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使得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