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这场内战起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荣登皇位而告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朱元璋本想让他的子孙们团结一致,保卫祖宗的基业,不过,他却低估了金光灿灿的皇冠对藩王的吸引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他的藩王叔叔们心存疑虑,在东宫之中,就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朱允炆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除几个力量较弱的藩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他。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元璋当皇帝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是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因此,这场争夺皇位的内战,史称“靖难之役”。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不过,建文帝的下落也随着燕王攻进南京城而成为了一道历史谜题。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有的人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也有的人说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年间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不肯归附于他的文臣武将。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甚至出现了骇人听闻的“诛十族”的残暴之举。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更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