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削藩

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
  明太祖实行的分封制,是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背道而驰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因其长子朱标已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病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明宣宗朱瞻基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就已感到手握重兵的诸王将来一定会是他权力的威胁。即位后,他立即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决定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然后再向实力最为雄厚的燕王朱棣下手。由于周王为燕王的同母弟,削夺周王的势力就能侧面起到削弱燕王的效果。建文帝先派李景隆带兵突至河南,将他押到南京,废为庶人。接着,又将岷王、齐王、代王都废为庶人,并派兵准备逮捕湘王朱柏,湘王自焚而死。与此同时,命工部侍郎张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在北平城内监视燕王动静,命都督宋忠率兵3万,并调走燕王府的护卫精锐,屯驻开平,命都督耿练兵于山海关,徐凯练兵于临清。燕王眼看自己即将大难临头,便在谋士姚广孝(道衍和尚)的策划下,“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明史•姚广孝传》),准备起兵反抗。
  明成祖继续削藩
  明成祖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夺取帝位,深知藩王权势过大对于君权的威胁,即位后就决心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不过,他起兵之时,是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的藩王,如果他直接大举削藩,也就间接承认了他皇位的取得是不合法的,所以在永乐元年(1403年)他除将实力最为雄厚的宁王朱权徙于南昌之外,对其他藩王皆赏赉有加,示之以恩,并下令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的几个藩王的地位。等到自己的帝位比较巩固时,他立即以种种借口实行削藩。先于当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朱桂的三护卫及其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削去齐王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又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去岷王的护卫和官属。1412年削夺辽王朱植的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周王在朱棣的示意下,献还三护卫。这样,掌握兵权的大部分藩王或被废,或被削夺护卫,已无力同君权相抗衡。
  明宣宗解决藩王问题
  宣宗朱瞻基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明成祖朱棣之孙,登基之后,摆在宣宗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藩王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当年,朱棣将皇位传给朱高炽,让他心中愤愤不平,他被分封乐安就藩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仁宗病逝,宣宗即位,经过精心的准备的他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不过,对朱高煦早已严加防备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先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藩王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敌酋而告终。宣宗也网开一面,没有将皇叔朱高煦处死,而是将他软禁在了逍遥城。在平定高煦之叛后,又削除了楚、蜀、肃、赵诸王的护卫。从此,王府不再设护卫兵,藩王的势力大为削弱,他们已经没有了多少实权。就这样,明朝建国以来,困扰了朝廷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